书法界认为,学习米芾的字是一条“直入晋唐”的捷径,同时也是避免“入俗”的“良药”。首先是因为米芾一生转益多师、遍临古帖,时人称其字为“集古字”,到了晚年时,已经做到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境界,如他自述:“人谓吾书为集古字,盖取诸长处,总而成之。既老始而自成家,人见之,不知以何为祖也。”
图片
其次,米芾在古法基础上有所创新,将“尚意书风”发挥到了极致,法度、意趣、格调做到了和谐统一,所以说我们临摹米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,还不必担心落入窠臼,一举多得。米芾传世书法较多,其中书写得最为自然,也是最见功力者,当属书信尺牍了。
图片
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米芾一件尺牍合集,名为《米芾尺牍九种》,汇聚了他水平最超伦的9件法帖,主要包含行、草二体,奇崛自然、妙合无垠,堪为书法的“终极范本”,苏轼认为其水准不逊钟繇、王羲之:“风樯阵马,沉著痛快,当与钟、王并行,非但不愧而已。”
图片
此作为纸本册页,共9折、18页,每页纵约33.5厘米、横月17厘米,总长度为460厘米,这九件尺牍分别为《面谕帖》《致伯修老兄尺牍》《晋纸帖》《适意帖》《贺铸帖》《丹阳帖》《致伯充尺牍》《惠柑帖》《戏成呈司谏台坐诗扎》。
图片
我们以《惠柑帖》为例,作一分析。此帖以行草写就,共7行、37字,字迹大小约3厘米,释文为:“芾皇恐。蒙惠柑,珍感、珍感。长茂者适用水煮起,甜甚。幸便试之。余卜面谢,不具。芾顿首。司谏台坐。”
图片
此作起笔露锋斜切,随即向右铺毫行笔,至收笔时轻提回锋,形成尖锋入纸、侧锋铺毫、中锋行笔的连贯动作,使笔画兼具锐利感与厚重感,如清代包世臣所评:“米字侧锋,如快剑斩阵,强弩射千里。”通过夸张的提按变化制造节奏对比,赋予全卷韵律感。
图片
结字欹侧险绝,危而不坠,疏密对比明显,通过左密右疏的强烈对比,凸显节奏感,字势既活泼又不逾矩,起笔多为浓墨,行至中段墨色渐淡,收笔偶见枯笔,真实记录了书写过程,与“意足我自足”的创作理念相契合。
图片
全帖枯笔既避免墨色单调,又凸显笔法细节,偶见轻微涨墨。章法自然,字与字的衔接非常到位,没有丝毫的迟滞。此作精准把握了“规矩”与“自由”的关系,通过扎实的传统功底,实现了个性的自然流露,堪为专业学习者“技法与性情统一”的绝佳范本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